2008年12月18日星期四

《赤壁》亂彈 (一)

戲裏人仰馬翻,我也笑得人仰馬翻。據說吳宇森不想依著《三國演義》拍,而想「還原歷史」。可是我看拍出來比《演義》更有創意。見網上罵聲不絕,也插插嘴,不避劇情。

厚黑大撤退

獻帝殿上捻雀、孔融罵曹身死、百萬軍中藏阿斗等等,氣氛嚴肅。到了張飛殿後,就開始胡鬧了。

《演義》張飛於長阪橋東林後設疑兵,自己則立馬橋上,喝退敵軍。《三國志》也記張飛引「二十騎拒後,據水斷橋」。張飛斷後成功,在於一橋。《赤壁》中劉軍八百,荷矛持盾守於下坡。曹兵萬騎齊出,自坡頂殺來。劉軍兵微將寡,無險可守,守得住才怪。

說起怪,怪招就來了。劉軍把長盾反過來,以銅製內壁把陽光折向曹騎。曹騎一時瞎了眼,人仰馬翻,陣腳大亂。有人指銅是貴重金屬,劉軍的裝備未免太豪華。那有點吹毛求疪,不如集中討論這個「回光戰術」。

看過日本動畫《龍珠》都知道,太陽拳那類「陰招」是用來製造逃走機會的。張飛的殿後軍只有十數騎,餘者皆步卒。曹軍漫山遍野殺來,銅鏡陣只能挫其銳氣。步卒要逃跑,跑不動。要阻追兵,也不見得截得住。只好放手去打。

就算劉備依諸葛亮之言,再分一千兵去救,似乎也愛莫能助。所以那批殿後軍根本就是用來送死的。劉備連家小都捨了,二弟也就無足掛齒,保留兵力也很明智。 正如《厚黑學》作者李宗吾所言:「他的特長,全在於臉皮厚」。

趙天?趙火?常山趙子龍!

趙雲護著阿斗,走來淌殿後的渾水。其中曹操問起趙雲的身份。此乃《演義》情節,不見於史:
「卻說曹操在景山頂上,望見一將,所到之處,威不可當,急問左右是誰。曹洪飛馬下山大叫曰:『軍中戰將可留姓名!』雲應聲曰:『吾乃常山趙子龍也!』」

《赤壁》裏變成曹操問屬將。
曹操:「這人是誰?」
屬將:「常山趙子龍。」

那名屬將是否曹洪,無關宏旨。他在亂軍中知道披頭散髮、滿臉血垢的是「常山趙子龍」,相人之術真不下許邵。《演義》裏武將自報姓名,常常連藉貫、表字道出,氣勢非凡,如「燕人張翼德」、「東吳甘興霸」、「河間張郃」等等。最厲害的還是劉玄德:「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」,連諸葛亮的守門童子都嫌長。

稱呼敵人呢,可不會如此隆重。《演義》裏「匹夫」、「逆賊」時有聽聞,誰又會文謅謅究其出身?劉皇叔在曹操口中,不過是「劉備小兒」、「織蓆販履之徒」。稍後出場的孫權,關羽也狠狠斥為「碧眼小兒」、「紫髯鼠輩」。

《火鳳燎原》裏燎原火自報姓名,只用「一指禪」,指向火光熊熊的天際。張飛猜「趙火」,關羽猜「趙天」,劉備猜「趙雲」。《赤壁》似乎也有類似的趣味。

千里單騎 二人同行?

話說回頭,劉備不肯分兵殿後,諸葛亮只得「去找關二哥」。「桃園結義」只見於《演義》,非史。小說中只有張飛才會喚「二哥」。孔明只是劉營新丁,為甚麼會跟關羽哥啊妹啊的呢?二千年後,香港黑白兩道都稱關羽為「關二哥」。不知道孔明活到今天,到底「撈偏」還是「撈正」?

「常山趙子龍」大名響噹噹,連座騎也不失禮,叫「白龍」。至於「的蘆」、「赤兔」反而沒人提起。《演義》和史書都說關羽去了江夏借兵,這裏被孔明請來殿後。關羽破金盾而出,即擺出神檯上的勇貌。惹笑與否見仁見智,但,座騎呢?關羽好歹是名將領,後方也有一段路程,總不能像難民一樣徒步吧?赤兔卻不知所蹤了……

唯一解釋就是孔明策馬載「二哥」回去。孔明坐車,關羽騎馬,乃上千年的文學形象。這回吳宇森大膽顛覆。想想孔明跟關公同座一馬,背貼胸,手抱腰,美髯輕拂臥龍頸,何其親暱,羨煞旁人。西方影評人指《喋血雙雄》周潤發跟李修賢不只惺惺相惜,當中還混雜了龍陽之癖,豈能不信焉。

天下英雄,惟使君與操矣

回到謎一般的殿後戰場。不知哪裏湧出一大批民眾,人人手持「碌竹」,大概是虛張聲勢的特種疑兵。孔明說:「敵眾我寡。如果連百姓都保護不了,我們會輸得更慘。」這個《三國誌》遊戲中智力一百的人,十分鐘前才建議劉備不要照顧平民:「老百姓就讓他們自己走吧。我料曹操的目的是招降,不會殺他們。」 救民還是棄民,這是道難題?

據曹將說,劉軍「膽小的全都跑了,尸橫遍野」,剩下關羽一人負隅頑抗。曹軍五千精騎「三天三夜趕了五百里路」,不是要追殺劉備嗎?為甚麼把對方「打跑」了就心滿意足?若說窮寇莫追,那之後又何苦兵戎相見於江上?且聽曹操感言:
「劉備屢戰屢敗,卻有這麼多猛將追隨,有朝一日我要把他們統統收服過來。」
《赤壁》開創先河,讓關羽義釋華容之前,先被曹操義釋。結合剛才問趙雲姓名,可見阿瞞愛才心切,不願窮追。正如諸葛亮所說,曹操要招降。招的不只百姓,還有猛將。民要保,將也要保。死的是兵,求的是劉備性命。果真如《演義》四十一回劉備言:「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,吾何生哉!」

沒有留言: